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023-4588

公司新闻

纳米体育看牙那么贵怎么牙科诊所还是不赚钱?

  纳米体育有着“口腔贵族”之称的马泷齿科,定位于国内高端市场,门店仅限CBD,起步之初主打的都是清一色的外籍医生,从马泷总部葡萄牙远道而来。

  有人曾分享在马泷做正畸的经历,猛夸了一顿高大上的门店环境后,得到的是10w+的报价;有人拔一颗牙就花了5000元,评论区则大开眼界:“我去,这是一年要挣一个亿的节奏啊”。

  然而,这个被认为能挣一个亿的贵族,现实却是亏了好几亿。根据马泷齿科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披露,29家门店三年亏了2.6亿元,平均一家店亏损接近千万。

  去年,瑞尔集团顶着“高端民营口腔连锁第一股”成功在港股上市,但三年累计亏损12.3亿元;第二名的马泷也没好到哪儿去,三年营收12.0亿,净亏2.6亿。

  在医疗领域,牙科、眼科素有“金眼银牙”之说,因为不进医保,价格体系也相对不透明,民营医院占比大,是出了名的“暴利”。然而,真实情况却是只有眼科结结实实地赚到了钱,瑞尔和马泷这类牙科诊所难见盈利之日。

  例如爱尔眼科净利润已经连续十年保持正增长,去年更是豪赚26.9亿元,净利率高达17%,比有着“医美茅”之称的华熙生物还高出一大截。

  关于看牙需要多少钱,定位高端的马泷有自己的理解,报价较三甲医院提供同类服务高出至少25%。

  举例来说,如果你去三甲医院做正畸,如果报价是4万的话,那么马泷的最低报价就是5万,至于上限多少,取决于你的付费能力。

  比如演员刘涛,一口价值300万的烤瓷牙,直接把二三线城市一套房镶在嘴里;再比如球星C罗,一口整齐的小白牙,价值200万欧元,迷人的微笑价值一辆法拉利。

  拿耗材来说,大部分牙科医院使用的医疗材料,在淘宝都能买到同款,比如正畸托槽、烤瓷牙贴片材料纳米体育,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拿贴心服务来说,瑞尔员工曾驱车30公里给消费者送药的,但这美团的闪送骑手,只需要70元就能够做的更快更好。

  而从马泷和瑞尔的招股书来看,牙科诊所的最大一块支出,都用来给牙医发工资了。过去三年间,马泷收入累计为12.02亿元,其中职工工资以及福利相关开支累计5.77亿;瑞尔收入累计为36.95亿,其中职工工资以及福利开支累计15.5亿。

  据口腔医学会的测算,理想情况下每4000人拥有一名口腔医生。而中国的口腔医生仅有35万人,缺口高达15万[9]。如果是在正畸这个细分领域,牙医更是千金难求:“全国只有5000人左右的正畸专业医生,而2019年我国有300万名正畸消费者[6]”。

  从牙科问诊到治疗,整个过程都高度依赖牙医的经验。不同的医生面对相同患者,给出的治疗方案往往会存在区别。

  比如同为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正畸医生,面对同一案例时,不同医生能给出的四种不同的方案,不仅是拔牙的数量和位置有差异,就连是否需要拔牙都存在分歧。

  治疗时,治疗周期最长的正畸通常需要两年以上,期间需要复诊40到60次。前者是因为牙齿的移动本身就很缓慢,后者是因为整个治疗过程充满了变数,严重的会有牙齿脱落风险,轻微的有牙周炎,蛀牙等口腔问题,这些都需要依靠高频的复诊去预防和治疗。

  因而,高端牙科医院为了打出品牌,往往都会邀请名医来坐阵。例如马泷齿科上海新11店的院长王芳,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行业的经验长达21年,在业界有着牙齿美学“雕塑家”的美称[10]。

  而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统计,中国高水平医生仅有2万多名纳米体育,面对着超过11万口腔机构,显而易见的僧多粥少[11]。

  这种情况下,被高端口腔医院掐尖的高水平牙医,自带印钞机属性。据马泷披露,2020年-2022年三年间,每名牙医创收为220万,210万和240万元。

  但当口腔医院关起门来算账纳米体育,却发现牙医同时也是碎钞机。据马泷和瑞尔的招股书,马泷职工工资以及福利相关开支三年累计5.77亿;而拥有123家门店的瑞尔,则花了15.5亿。

  表面上看,收钱的是高端牙科医院,背地里数钱的却是牙医。瑞尔的口腔修复主任医师黄建生在微博上表示,瑞尔薪资最高有600-700万,就算是平均瑞尔的全职牙医的年收入都在百万以上[4]。

  说到底,高端牙科诊所的不过是一个将VIP客户和知名牙医的连接平台,但由于名医实在太贵了,就只能自己赔本赚吆喝。

  过去三年里,“牙茅”通策营收为75.9亿元,是瑞尔的1.6倍,马泷的6.3倍;期间净利润为19.5亿元,能让现在的瑞尔和马泷连续亏3.8年和22.5年。

  根据2020年财报数据计算,瑞尔每名全职医生的平均收入是128.79万元,通策医生平均薪酬为46万元[5]。2022年,通策有1760名牙医,如果按照瑞尔的薪资水平,通策需要额外付出15亿的成本。

  首先,是招更便宜的年轻医生。据通策业绩会披露,其每年都会从各个口腔院校招收大量的口腔毕业生,这些年轻医学生需要在通策牙学院继续进修,完成相应的技术认定后才能独立接诊。

  尽管还需时日养成,但年轻医学生的“性价比”极高。据透露,这些应届生的月薪差不多在8千-1万[12],不到瑞尔的1/10。

  其次,是用年轻医生+主任医生的团队模式,来提升牙医的看诊效率。在通策模式下,一个主任带上六七个年轻医生,一天的看诊量就可以达到200人,平均每名医生的看诊量接近28人次/天[11],相比之下,马泷平均每名医生的看诊量约为7人次/天,仅为通策的1/4。

  杭口医院是通策赖以生存的现金牛,光是2022年就为其贡献了76.5%的营收。而拥有一家王牌医院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它还一举帮通策解决了招揽消费者和医生的难题。

  在消费者层面,至今已有71年历史的杭口医院就是浙江省口腔医院的标杆,是毋庸置疑的看牙首选。

  杭口医院前身属于杭州市上城区卫生局的“上城区牙病防治所”,系公立非营利性医院。通策借助2006年改制将其收购,直接获得了并留存了杭州口腔医院优质的医生资源,例如傅其宏、田薇、李小凤等众多行业大咖,最大程度地留住了口碑和人才。

  因为“杭口”这块金字招牌,通策无需再烧钱营销。财报显示,通策近三年的销售费用率仅为0.9%,而马泷和瑞尔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7.9%和5.5%纳米体育。

  杭口虽然属于私立医院,但依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医院的结构,年轻医生不仅会得到更多的机会,而当遇到疑难杂症时,也可以直接在院内“摇人”,快速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对这些医生来说,杭口医院能够提供一条完整且清晰的晋升路径:从实习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再到主任医生,需要攒病例、发论文,职称每升一级,收入就能跨上新的台阶,而这是高端诊所不具备的。

  如此一来,杭口医院把自己活成了牙科界的“黄埔军校”。年轻医生们低薪进杭口进修,再被高端诊所用高薪挖走。杭口这个金字招牌下,永远不缺新鲜的牙医们。

  但即使是强如通策,也屡屡被诟病“走不出浙江”。难以实现标准化扩张,成了通策的心头大患。

  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都曾搭乘消费医疗的风口而起飞,前者市值最高近4000亿,后者最高近1500亿,而随着美国加息与医疗集采等一系列逆风政策的来袭,陷入漫长的下跌通道,但前者仍有近1700亿,后者却仅剩不到300亿。

  相较于爱尔眼科所处的眼科赛道,通策们也不是没想过在牙科上做出标准化,但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一方面,在消费者侧,看眼和看牙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套标准——眼科治疗更侧重功能性,而牙科治疗还附带了一定的医美属性。

  眼科手术的标准具体且清晰:能达到1.0以上即可。而去做牙科诊疗的患者,通常更希望“笑起来好看”,就像有人喜欢蒙娜丽莎,也有人喜欢“一笑倾城”和“秀才”。“好看”的标准因人而异。

  另一方面,牙科诊疗的过程是漫长且反复的。一般来说,正畸的过程通常需要两年,且每隔一到两周就需要复诊,全程高度依赖牙医的经验和审美。

  而眼科的飞秒手术则只需要10分钟,医生先花个8分钟核对患者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术前准备工作,线分钟——患者往病床上一躺就完事儿了。

  口腔诊疗过程不仅高度依赖牙医,还要面临牙医紧缺的难题,因而只能给牙医涨工资来维系运转。然而,即便如此也挡不住牙医们在攒足了钱和经验之后自立门户。

  牙科诊所最贵的设备就是牙椅,一家牙椅数在1-5台单体诊所投资成本约100万,瑞尔牙医工作一年就够了,即便是开家规模大点的连锁口腔,单店成本也不过300-500万[2]。

  相比之下,眼科的资金门槛极高。以爱尔眼科为例,医疗设备占固定资产的比例达到70%-80%,2019年,单店设备投入为2430万元[3]。

  低门槛创业造就了如今牙科个体诊所多、市场格局极为分散的局面,中国有接近一半的牙科诊所都是个体户,且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比如浙江有通策,四川有华西,CR5不足5%;而眼科的CR5则为15%。

  2022年,马泷和瑞尔门店新增数分别是1家和14家,远小于爱尔眼科平均每年77家[4];总数上的差距更加明显,截止2022年,马泷仅有29家,通策为73家,瑞尔勉强破百来到了123家,远低于爱尔眼科的816家[14]。

  难以扩张的通策,再也难撑起千亿市值。2021年下半年,通策股价三天蒸发220亿,惹网友怒骂,董事长亲自对线展开“友好交流”,言辞恳切——跌就跌了吧,我能有什么办法?

  在欧美,低成本的牙科旅游蔚然成风。美国人跨越边境去墨西哥整牙已成一种流行,据统计,美国患者在墨西哥预计可节省40%–65%[15];英国人也经常跑到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家看牙,意大利人则流行去克罗地亚看牙。

  早在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就观察到,那些与生活质量相关的服务会越来越贵,而批量生产的物品则会越来越便宜,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成本疾病”。

  随着科技的演进,这种“成本疾病”不但无法根治,反而会愈发严重。牙科也是如此,不管牙科耗材和设备如何先进,牙医还是一次只能看一位病人,名医稀缺且昂贵。

  牙医身价越来越贵,而那些进厂打工的人力只会越来越低廉。有条件的话,还是学个手艺吧。

  [2] 深度探讨系列——口腔医疗服务:连锁化趋势明显,头部公司大有可为,太平洋证券

  [6] 牙齿美容背后:10万机构争抢17万医生,8成患者遭遇假医生,创业最前线] 诊所牙医,吊打大厂P7,远川研究所

  [14] 一次性收购19家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加注下沉市场纳米体育,能否扛住来自公立医院的降维打击,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