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体育2020年6月10-12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网联合主办,投中资本承办的“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中国的创新力量正风雷涌动,奋发九州,荡涤环宇,本次峰会以“九州风雷”为主题,汇聚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大佬、知名经济学家和创新经济领袖,共筑行业新版图,探索新机遇。
远毅资本杨瑞荣、鼎心资本合伙人郭瀚华、联创资本管理合伙人亢辉、投中资本董事总经理陆亦琦、盛山资产合伙人张一博、丹麓资本创始合伙人苏震波、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济峰资本创始合伙人余征坤、物明投资合伙人张宗友在“医疗器械上市热”圆桌对话中表示,医疗器械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们从进口到国产替代,能否在有对标的产品基础上找出中国的闪光点,往前看,世界总是平的,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中国,尤其是医疗器械。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表示:医疗器械的数字化以及取代药物的诊疗型医疗器械是未来10年医疗器械最大的方向。
济峰资本合伙人胡旭宇认为,医疗器械在是未来一个黄金的10年,在这个里面有很多的细分可以挖掘。
以下为“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中“医疗器械上市热的真正原因”圆桌对话实录,由投中网整理。本场由主持。
杨瑞荣:刚刚主持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命题,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针对医疗器械,举一个本基金投过的要上市、已经上市,或者是可以上市的案例。
郭瀚华:我们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基金,最重要的,我们注重投资的确定性。在国产替代的上面选,首先是国外验证过的,商业明确性很高的,这个我们是选择那种技术壁垒比较高的,然后赛道要足够大,有一个好处就是赛道足够大,最终能跑出来3家,也许可能运气好的线家。我们选择团队在第一梯队,后面潜在的竞争对手也比较少,最好就是有一个高值耗材,如果再辅加一个大设备,这种模式就更好一些,最开始卖设备,设备单价高一点,尤其是头两年,上量会比较快,如果耗材价值比较高,每个人用一个,这样的话销售额也可能增长的比较快,所以说我们还是喜欢选这种技术壁垒比较高的,我们今天比较少的选择一些中早期的项目。最重要的还是团队,在这个领域做过相关的,也取得一定的成果,最好有2-3个搭配的比较好,他们以前可能是朋友,默契度比较高,团队比较稳定,我们主要是这样的。
胡旭宇:我们基金从2015年创立到现在,管理规模约15亿美金,专注医疗的投资,中美两地都放了团队做一些跨境的服务,从器械的角度,从2015年到现在投了不少,其中有6家是已经上市或者是已经过会等着发行的,包括第一家盈科医疗,全球第二大的一次性医用手套,市值200亿。还有一家PCR试剂的公司,赛诺医疗是做冠脉介入的一系列的产品线,已经在科创板上市。还有3家国内跑的比较前面的做肿瘤测序的燃石,还有一个康济医疗马上发行。还有科创板过会的血凝领域赛克希德等着发行,后面还有几家企业准备报会和准备过程当中,比如说国内最大的产品线比较广的康复的器械晓宇医疗、澳华等其他的一系列的公司,在器械里面我们的想法,第一个器械是发展比较快的领域,在各个细分里面都会跑出前三名,甚至第一名比较好的公司,就像是刚刚讲过的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另外进口替代的速度,尤其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可能会加剧。
另外执行团队比较强的,产品线比较丰富的,有一定的创新技术背景比较高的平台,我们是比较喜欢的。
胡旭宇:表面看起来门槛不高,但是你们去过工厂就知道,真正的门槛是做到极致的自动化的水平,到一个非常大的车间里面看不到人,全部是机器,24小时运转,疫情期间,防护服很容易做出来,但是手套很难很难,因为工业化水平要求特别高,还有环保要求的特别高,所以盈科医疗也是受益的。还有需求端也是在扩张。
回到刚刚提的,我们投的澳华,他是国内最大的内窥镜下的设备+耗材的平台,这个逻辑就是说国产化率是非常低的,不到12%,技术壁垒非常高,澳华是其中一个,而且做了创新性的东西。4K+3D新的产品正在报证过程当中,这个产品拿到以后,在一些内窥镜下的治疗里面就会有非常强的优势,也可以打破2084以前比较高市场垄断的作用,所以这个项目我们是比较看好的,我也是代表基金投了以后,也帮公司做了一个收购,在德国想做收购我们从头到尾做完,这个平台后续空间还是很大的。
亢辉:联创作为最早一批老牌机构情况我就不介绍了,我们这一块投的项目从医疗角度来讲,除了药以外纳米体育,都归结到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这个范畴里。联创这一块近几年是依赖于国企LP的背景,先讲资金属性。
我们现在投的基本上是在手术机器人,在这一领域做了深入的研判,也布局了一家。这家基本上属于在精准定位。因为手术机器人是两种模式,我们看精准定位,基本从技术端上讲,技术团队虽然同起于北航王天淼团队,但是我们的水平比他们更强一些。
医疗器械是除了药物以外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这个和国际上完全不同。IVD我们也布局了一个,今年准备上科创板,630之后就开始报。整个IVD行业,我们看了很多很多,但是IVD在科创板,15家在申报中,4家已经过了。IVD这一块,很好的行业,但是我们私下里和几位大佬交流的时候也说,核心技术这一块怎么走?最终还是看市场的销售水平,所以这一块我们也在犹豫。
剩下的还投了相对传统的,但是这一块没准收益不错,剩下的医学转换这一块的项目,也是按照我们的对赌,930完了今年申报科创,因为科创属性非常强,我们在所有的概念里面首先衡量科创属性,要打开而不是简单的那几条标准,实际上是对上市是有帮助的,同时对企业未来得发展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数。
陆亦琦:首先感谢大家的支持,我应该是这里年资最低的,我大概只有一年的投资经验,但是企业投资我们叫的名字不一样,“企业的投资并购的角度”可能跟各个基金的方式不一样,主持人问的问题跟上市有关,我们作为器械来说,器械的范围很广,从医疗设备一直到最下面的手套低值耗材都是器械,虽然范围很广,但是器械有它的特征,审批相对来说周期比较短,临床就一轮,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且临床上有一些根本不用做临床,有一些可能就是在2类就搞定了,个别到3类,所以器械是非常丰富的环境,从这个领域来看,我们从上市的角度来看,其实现在上市因为多样性,创业板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条件,有一些对于盈利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有一些对于销售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从各个角度贴进去,我们发现其实对于我们投资圈来说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消息。
我之前在企业投的时候,我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跟各位基金不一样,我大概看3个驱动。
举个例子,什么是市场驱动?我以前在口腔的时候,我们看市场是怎么样的?面对的中国一个牙椅数来说已经超过了公立了,是私有化的市场、购买行为没有集采的市场。所以对两票制影响很少,这个时候我们看电商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当初盯着爱牙库,因为我们企业最后没有投,但是我推荐给一家基金,他投的时间点非常准,因为我跟他说的时候正好是他超过1个亿,估值也不是很高,因为是电商最大的一家做口腔电商的,所以在这个环境下我们认为是市场驱动,因为是高度私有化的市场。
另外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有一些机会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东软医疗,直线加速器我一听就是好项目,因为我们是被国外垄断的。后来他们招来了一些人,估值又很好,这个是政策驱动的,这个事情必须做。
还有临床驱动,比如说正畸这个行业,大家知道现在是讲隐形正畸是趋势,三年前总部跟我们开会,因为我们是做传统正畸的,我们总部很骄傲,说隐形正畸小儿科只能达到60%的效果。一年以后我在加州开会,我们总部就说隐形正畸挡不住,因为这个已经达成消费者85%的精准度,你今天进入一家口腔诊所,可能医生会跟你说,对不起你这个牙齿还没有弄好还缺一点。但是85%作为TOC的产品,消费者自己对着镜子他已经满意了,所以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当他自己满意的时候,这个市场就势不可挡,这种临床驱动的时候我们往往看有没有受害者?有受害者的这个市场很强劲,在隐形正畸里面正畸专科医生就是受害者,技术迭代,手艺被新技术替代。
苏震波:我们是专门做早期投资的,非常专注早期的医疗技术的投资。我介绍一下案例,我是他最早的机构投资人,一直陪着他从0一直走到今天,我们的投资逻辑很简单。
一、 选一个好的赛道。一定坐上升的电梯。2012年开始在肿瘤科里,靶向治疗开始兴起。
我们看到疗效高,成本可控,但是与之而来的就是伴随诊断,像PCR等等。但是后来带来一个新的领域,这个赛道非常好,肿瘤这个赛道基本是不断长大的蛋糕,并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大家要一起上,无论是医保还是自费。伴随诊断这个领域中国才开始,很多肿瘤科的医生,如果大家有家属看病的时候,那个时候医生还不太会开一些诊断,我们知道unknown的太多,如果让病人高质量生存下去这个是必须的手段。
二、 必须有好的产品。因为必须在这个赛道里面做NO.1,当时瞄准NO.1,才能做前3。从当时产品技术来讲,我们投资的方法基本上摸了一遍才做决定,这个市场蛮有争议的,当时争议比较大的就是,这个市场究竟我是靠人情靠销售,还是说技术很重要?我个人认为技术最重要还是底蕴,尤其医疗产业链里面没有技术没有产品,后面都是虚的。
三、 人。因为器械和药看人的逻辑不一样,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个好的赛道和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团队,你的价值是大打折扣的,因为整个商业化的过程,资本市场包括产业不确定性很高,有时候就是靠人把握确定性,所以一个好的团队应该就不仅仅是技术很强,同时应该有很强的商业化意识,包括资本市场的意识,也比较有经验,这样的一个团队才能真正把这个产品发扬光大。
所以出于这3点我们投了这个公司,在过去的这么多年来,发展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利的时候,但是很幸运的这3个逻辑一路走下来,最后还是熬出来了。
孙琦:下午好,大家以前知道道彤比较多的是在医疗服务和医疗AI领域的投资,过去3年我基本都是坐在医疗服务的论坛上,今天跟大家讲讲器械,其实我们早年也在器械做了布局,今年应该说是一个器械的大年,本来主办方有题目是说讲讲器械的形势,从去年以来器械进入最好的时候。今年疫情期间,我们成功退出了一个器械项目,一个手术机器人项目,投了2年多时间,大概4.5倍的回报。我们下半年还有2个器械项目将IPO,其中一个是医疗AI第一股,道彤是最大的机构投资,另外一个是大型的医疗设备。
我们上周做新投了一个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近期还有3-4个包括骨科项目和机器人,正在交易的过程当中。结合项目,我想分享几点:
道彤一直不走寻常路。大部分医疗GP不投医疗服务,我们投;大部分机构投器械不投大型设备,更多投体外诊断IVD,我们不投诊断,我们投治疗,包括2B的医疗设备,还有2C的高值耗材。过去几年就是这么布局过来的,应该说今年是慢慢开始收获的时候。
首先大家为什么不喜欢投大型设备?因为有政策管制,门槛很高。我们投的这家公司有160多项专利,门槛高,资产非常非常重,确实这条路是不容易走的。但是在当下的政策环境,大国重器,要防止卡脖子的工程,在一些关键设备、关键技术上。包括这次疫情也提醒了大家,大家可能在抢口罩,抢呼吸机,其实关键的设备都是要进口的,如果脖子被卡住是很难受的。
张一博:我们是2014年成立的投资机构,在2017年开始真正完全在医疗领域,新药器械和服务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投资,我主要是负责医疗器械,我本人之前是心内科的医生,所以看的心内科的器械多一点,我们总体在医疗器械方面核心的逻辑会投细分赛道头部企业,或者是有望成为头部企业的公司,因为大家知道在医疗器械领域每一个细分赛道相对天花板很低很窄,只有1-2家能跑出来,这个是我们的核心逻辑。
第二个分下来就是寻找两个大的品类,一个是大型的单品,一个是平台性的企业,大型的单品就是像70年前爱德华美敦力创立的时候,尽管现在是复合型的企业,当初都是一两个核心产品,单价非常高,市场非常高,支撑他们快速上市并购,我们中国快速发展的当下也会寻找大型的单品,比如说启明都是这样的逻辑。
另外一个就是平台性的企业,比如说南威医疗,围绕整个消化内科进行一系列的布局,这样一个产品进不了医院,只有全套的组合才可以。
盛山早期投了做冷冻消融的公司,发展一直很好,核心逻辑就是我刚刚说的,临床需求其实是很核心的一点,但是临床需求不单单是说这个需求是不是市场足够大有一个很好的点,具体关键的是看真正临床医生的比价。我在临床的时候最早的是用美敦力的,这个对小医生讲太好了,可能10例,甚至15例就可以完全掌握,之前的医生花2-3年才能学习到的东西,而且美敦力的冷冻消融在中国已经普及,去年有3-4亿的销售,这样做国产替代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被市场所接受,你投这样的技术就风险相对低很多。
同时我们现在也在看一些其他的案例,也是做的国产替代,但是他的团队都是国外原班人马,这样的工艺其实核心点还是说要能够完全的掌握核心工艺,掌握研发,既知产品的过去为什么这样设计,又知这个产品未来能迭代到什么方向。
张宗友:物明也是2015年成立的一家公司,我们成立之初定位就是医疗健康,所以说整个投资范围比较广,就涵盖了器械,服务,药品,从投资阶段来说,我们有VC有成长性的投资,PreIPO,还有控股型的收购,我们在自己的业务模式上跟我们的同行有一些不同,也是跟咱们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刚刚主持人说介绍一个项目,我们最近退出的项目是明星项目,迈瑞医疗。这个项目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中国最好的医疗器械公司,而且搭建了很完善的平台,我觉得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项目上我想分享一点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永远不要低估优秀公司带来的惊喜,其实很多机构投资了这个项目,但是大家投资这个项目面对的挑战不是这个公司好不好,而是估值贵不贵,能给投资人带来什么回报。我也接触了好几家,面对这个项目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估值挺贵的接近600亿,10几亿的净利润,都觉得项目盈利空间不大,但是这个项目给大家带来的回报是超出预期的,我们复盘的时候觉得最重一点你投资的时候永远相信优秀的公司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平庸的公司带给你更多的失望。这里面说明一点价格不是最重要的。
杨瑞荣:讲的非常有道理,市场上没有很贵,只有更贵,而且贵并不是评判一个项目的标准。我们远毅资本投资阶段比较早,希望在别人看到之前就发掘一些市场的趋势和方向,像我们在AI方向,3D打印上想找到一些传统跟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向找出一些新的东西,在这几个方向包括精准诊疗方向也布局了一系列的公司,有多家公司完成后续融资并准备往IPO方面也在往前走。
医疗器械跟医药不一样,感觉上大家投的各种方向还很多纳米体育。本身医疗器械器械的发展还在 早期阶段,器械占整个医疗支出的比例离发达国家占的比例还少的多。第二个风口也很多,我们刚刚在私下讨论的时候,无论是大国重器卡脖子的风口,或者是疫情的风口,还是人口红利的风口,还是国产替代的风口,其实有很多,感觉机构投资的重点方向不一样。我们下一个话题就是说下一步该看什么东西呢?疫情,大国重器,人口增长的红利,是不是已经走到一定的阶段了,还是说这些东西还有很长的空间往下走?从宗友您开始,下一个点在哪里?价格高的离谱的是不是值得你这个风口的判断标准?
张宗友:关于医疗器械的投资很火,也是一个正常的逻辑,一些创新药公司在港股上市有很大的压力,从资本的角度,大家要找到一个出口。器械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的逻辑,总量增长很快,节奏也在变化。但是对投资人考量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讲述很多,但是实际上在最后下单的时候总是面临挑战的,比如说早期项目怎么判断技术的问题,估值怎么衡量?平台性的公司能不能扩张等等?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喜欢中后期的,要么是在一个细分的赛道的龙头或者是前几名,这样确保大概率可以跑出来的,但是不能太拥挤。太拥挤的话不太容易跑出来。
第二个还是希望平台性的公司会更好一些,因为从国外的医疗器械公司来看,真正长大的还是要一个平台的支撑。
张一博:心血管领域乍一看有很多的机构包括公司已经跑出来了,但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比如结构性心脏病出了两家上市公司,但是结构心脏病里面还有细分,二尖瓣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以及没有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个没有完全的定位,对我们早期的投资讲就很关心你的技术到底怎么样?
怎么做判断?你的公司跟临床医生交流的时候,跟心内科交流还是心外科?因为二尖瓣这种产品还是跟外科医生,跟有数十年手术经验的医生进行交流才会好,这就是我们评判的标准之一。另外一点,你既要知道其然,又知道其所以然,具体能走到哪里?是不是有核心的人完成这样的设计都是很关键的。
杨瑞荣:前两天有一篇文章,艾德华的结构性心脏产品在国内拿到批文,说要秒杀所有的国产替代品。因为中国市场里面有一个伪命题,是不是真正有成本的优势?刚刚开始的价格优势是否代表了成本优势?
张一博:我在朋友圈也发了,因为我相信艾德华在产品设计上跟中国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这个在技术上有一部分的临床医生接受他的产品,另外一点就是您说到的成本优势,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关键的,因为我们已经上市,成本控制上中国离成熟的艾德华的企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没有成本优势,比如说瓣膜材料哪里来?是国内生产吗?不是。是澳洲进口的,现在中国跟澳洲的关系是这样,所以中国的结构性心脏病市场刚刚开始。
孙琦:刚刚主持人问,我们下一个阶段看什么?我们主要是这样,其实去年花了一年的时间想下一个阶段是什么,我们基本上选了这几条赛道:
2) 眼科,我们在医疗服务已经布局的领域再赋能往上游看,看有一些什么样的器械,眼科医疗服务我们之前做了一些布局,眼科耗材是很大的市场,2C的,2B的市场还很分散,怎么整合好也是医疗器械共同的问题,大部分的医疗器械赛道都是非常散的碎片化的。
3) 骨科,虽然大部分的领域没有办法再投资,市场已经比较饱和,但是还是有一些很好的细分领域,比如运动医学。
这些基本符合几个特点,市场足够大,有技术门槛。有一点大家讲的不多,医保支付,一定是要关注的。为什么?这4个领域,医保定价都还是总体有空间的,定价比较合理,有一些产品辛辛苦苦做出来,拿完收费编码,进了医保最后做下来是没有太大空间的,这种的一上来就不要投,这个是我们的一个观点。
杨瑞荣:很多机器人是以国产替代为主,已经上市的机器人公司,实际上临床应用不是那么多?
孙琦:什么是机器人,有没有真的智能?当然我知道这个路要一步一步走过去。为什么说这个机会到了,机器人领域,从全球来看是有机会的,包括从顶层的专利生态的布局。机器人当中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最大差异化的是机械臂,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差异最大的是机械臂,机器人未来不会只有一个达芬奇,会出现小型化、专科化的趋势,我们上个星期在动脉网发过一篇报告,大家可以看看,欢迎更多的同行跟我们一起布局,投的人多了这个事儿才会做起来。
杨瑞荣:感觉就跟华大科技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它的垢病很多,但是通过华大的投资把整个基因测序行业在中国的应用和基础研究都带起来了。
孙琦:机器人这个话题我不认为是一个体制问题,中国在机器人领域,从市场到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达芬奇是一条路,但如果你模仿他,永远不可能超越他,只有另辟蹊径走不同的路。我们看的比较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机会在呈现,包括一些大的产业巨头,如迈瑞等也在关注。
亢辉:这个不是叫坚持,只是说我们抓机会,现在国内所有的手术机器人技术路径,包括哈工大的技术路径体系,天津大学的技术路径体系,华西川大的,还有一个四川科大的,整体想颠覆达芬奇?不要想,我们实际上是在做有机的改良和补充。现在做到哪一步?我们都是有数,真正的是说我们看核心的,包括我说机械臂的问题,这一块我们开始走,而且是我们还看中的是一块最主要的,我们为什么说要看手术机器人这一块?真正还是大量的在耗材上,因为这种耗材的需求是刚性的。
孙琦:国内几个体系,刚刚讲的都是面上大家看的,我不认为中国的手术机器人核心体系只靠几个科研院所能干出来,它们更多是实验室的产物。我同意亢辉总的观点,你想超过达芬奇这个事儿早了,达芬奇的专利布局,你得真的往下仔细看,几乎没有投资机构认真把达芬奇的全球专利全部扒开看一遍,布局非常深。创业公司你敢仿他,但大公司敢碰吗?不敢。所以要考虑这个事儿,从顶层的专利布局开始,最近微创的License-in,这些都是非常巧妙的方式,我们接下来布局,也会考虑国内国外做相应的授权。
苏震波:我其实不太关心风口,因为我们做早期投资的,我们是要有预见性的,本质上还是会研究这个赛道或者是这个产业现在是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能起飞?选择是比较难的,尤其是早期投资来说。典型的我们会选择这个赛道在未来5-10年,我们觉得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了,通过研判,已经到了快要起飞的阶段,我们就会进去。
苏震波:如果说具体的赛道蛮多的,比如说心衰我们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赛道,心梗我肯定不会认为有大的机会。刚刚说手术机器人我们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我们的逻辑是也不太一样,我是从05年自己开始做,但是我们没有做成,做了4年,花了1年时间做实验室,有一个立项实验室,那个太难了,包括专利布局等等,但是我们看好这个赛道。还有耳鼻喉里面包括呼吸都是比较好的赛道,赛道不要太拥挤,空间很大,发展速度很快,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未来10年要维持增速行业自然增速超过30%。
杨瑞荣:无论是国产替代还是新的产业发展,陆总您在一两年之内会给大家介绍什么样的项目?
陆亦琦:从产业的角度看,过去10年是一个演化,大概7-8年前我在飞利浦的时候,我们主要看的是想投中国什么,我们投了金科威。想找中低端产品,弥补我们这些进口企业的产品线,我们要跟迈瑞打,上面下面压着他,中低端产品是7-8年的逻辑,但是我到BD的时候不一样了,就是刚刚说的国产不一定便宜,BD的生产成本在中国生产比国内的低的多,因为我们有量,这个东西是科学,不要有一个误区中国制造就一定便宜,外资现在在中国制造业蛮便宜的。globe跟我们复盘的时候就说,他们跟我们一起跑市场。
进口替代是我们的策略,但是我们不要走入一个误区,认为替代了进口就可以了,在中国,在某一些慢病,像糖尿病这些领域我们都发现了中国有全球领先的公司出现。咱们现在器械已经到了一个阶段,你要在中国的这些器械当中挑金子出来。比如说细分赛道的手术机器人,我们对标的是美国的优米,国内做的是主动式的,其实性能指标比他高了,糖尿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测试戳手指头多痛,雅培最先进的微创,仔细看看中国的企业已经做到无创了。
所以在这个赛道,医疗器械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们从进口到国产替代,能否在有对标的产品基础上找出中国的闪光点,当然我们跟中美关系,跟全世界的关系是一地鸡毛,但是往前看,我觉得世界总是平的,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会走出中国,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要MISS很好的一些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医疗器械。
亢辉:其他的上市不上市无所谓,这一个上市肯定对我们鼓励最大的一块,但是作为我们来讲,一开始是在单纯的看细,我们团队是要求的我们自己画的表,进口替代的看反比例走,这个我想大家都会做。我们现在搞投资一直说是有一个相对来说能不能自己把握站的高一些?我们现在考量的是一开始是口腔领域,这个市场足够大,我们对口腔这一块是看好的。
剩下的还有一块是医疗服务这一块,我们把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都是纳入一个领域。医疗服务这一块3C的问题是一定要琢磨的,剩下的是医疗服务再延伸到后面,因为还有一个是康养的大市场。康养这个市场我们用什么手段嵌入进去?我为什么说一直盯着同一个项目没有抢上?
康复器械,其实康复器械后面延伸的一个大的市场,为什么我们不太谈赛道?赛道太窄了,我们先看大市场,我们看几个大的市场,康养这一块能做的事儿,能做的东西会有多少?但是我们怎么投?从投资的角度怎么切入,怎么占高地?包括我们讲的微病管理,慢病管理,我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做大布局,因为我们相对来说在中后期,现在急着在这几块做探讨和大布局。
胡旭宇:我们不是价格最低也不是最高的,基金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跨境的增值服务方面打动创始人,他很想把海外的产品引进来,自己的产品能出去,刚刚好我们也有团队在美国可以做这方面的一些增值服务,所以就往下走了,所以回到杨总的问题,补充一点。我也在问自己,到底后面的这个赛道怎么看?其实医疗器械确实是未来是一个黄金的10年,在这个里面有很多的细分可以挖掘,我觉得总的来说有两个线) 中国跟美国医疗器械差距很大,尤其是高端的医疗器械包括诊断,都是有一些差距。现在美国有的很多很普及的在中国还没有开始。这条维度我们可以做一些分析。比如说分粪便检测的产品,中国开始做,但是布局率没有达到美国的状况,这里面有很多的细分是可以追踪的。
2) 纵向来看,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我们发现过去在某一些领域进口替代已经做的很充分了,包括心脏支架等等一些产品线,已经实现了国产化率达到70%-80%,但是我们很多领域国产化率还很低纳米体育,都是在50%以下,甚至有一些是在10%以下的状态,这里面肯定是会冒出一些公司的,跑到前面纳米体育,规模不断的壮大,完善IPO的过程,只要估值合理,甚至估值不合理,从历史的长远看也是非常有投资的价值。
不是说做就完了,医疗器械这个属性很有可能比较适合中国人,可以做一些改进或者是创新,我们是完全有机会跑到欧美的前面。有一个过程可能是在微创新,做一些改进,甚至是跑到真正的创新,这个过程肯定会存在大量投资的机会,只要我们沉下心来研究扶持那些企业,也会促进这些企业发展,我觉得医疗器械真的会起来。
郭瀚华:跟大家的思路蛮一致的,总体讲我们做投资的理念还是比较先进的,我就讲一下比较关注的,还是要深挖,国外大公司在国外做的好的,还是有一部分在中国没有起来,这个产品是用在肺部癌症的,因为肺癌也是第一大病种死亡率很高,但是这个价格国外公司的价格很高,现在还没有完全普及开,国家就想第一步先把CT普及起来,毕竟每年死那么多人,但是这种深挖还是符合的,国产替代嘛,也是有设备和高值耗材,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成本比现在的售价低很多的,可以低非常多,只要深挖我想这方面还是有机会。公司不断的研究推出新东西,二尖瓣在国外刚刚批不久是不是一定是一种技术的标准?能不能成为金标准?也没有定论,我们国内也有蛮多公司在做,再挖挖都是有机会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国外公司全部用完。
其他的还比较关注的是精准医疗,精准医疗NGS可以延伸出蛮多的应用,比较成熟的2家是产前的,还有今年各位大佬都投中的,主要是生物标记物这个东西,这些都是精准治疗,有一个靶点,有一个准确的基因变异的位点,现在免疫治疗有生物标记物,肯定满足条件的病人才能做后续的治疗,对下一步的用药有指导意义,你可以看成一种服务,但是最后也会形成自己的产品,就像安捷伦的一样,这个在细分赛道里面逻辑一样,大家还是要仔细地深挖,还是会发掘不同的机会,还是要多关注一下国外的进展,毕竟凭空想容易掉坑,我们要多和临床实际的需求多沟通,解决真问题,是真需求。
杨瑞荣:谢谢各位的分享。远毅资本在医疗器械的投资方向跟在座各位都差不多,但是远毅强调的是医疗器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前在探讨医疗服务的时候讲过,中国医疗的服务和传统的商品的服务差的比较远,医疗服务刚刚开始考虑细分定位纳米体育,品牌,流量等因素,而整个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进度也要快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我们在比较看好的是AI或者是精密制造,以及其他高科技行业中已经发展比较先进的 东西,怎么用高科技和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来革命性的改变医疗器械行业存在巨大的机会,包括节能增效,减成本,无论是在流通领域还是在整个制造领域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我们认为在未来5-10年里,医疗器械的 数字化解决方案会有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
第二个,用器械治疗来代替药物治疗。《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推荐给大家,里面讲到治疗失眠的药,在美国是上百亿的市场,但事实上都没有用,只不过是噱头。真正用行为的习惯或器械的手段解决失眠的问题,还是有非常多可开拓的空间。我们看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传统上都是药物治疗的巨大市场,我们怎么样用器械的手段和治疗的手段把这些疾病的管理和治疗做好,就是器械的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器械市场的增长不光光停留在国产替代或者是怎么样做更好的器械,而是用器械的手段把药的市场拿过来,这个就更加不得了。
公司名称: 九游体育(Nine Sports)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手 机: 400-023-4588
电 话: 400-023-4588
邮 箱: admin@heiyd.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